會議新聞
                                            會議·新聞
                                            講座回顧 | “宗教學名家”系列講座:關于儒佛道三教關系的幾點思考
                                            發表時間:2022-10-23 09:50:06    作者:    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微信公眾號
                                            北京大學哲學系建系110周年系慶活動
                                            “宗教學名家”系列講座第五講
                                            洪修平:關于儒佛道三教關系的幾點思考

                                            主講人:洪修平教授


                                            主持人:王頌教授
                                            2022年10月14日周五晚7點,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宗教學名家”系列講座第五講圓滿舉辦。講座邀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洪修平主講,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頌主持。

                                            線上會議室
                                            講座伊始,洪修平教授首先對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的邀約表示感謝,并祝賀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迎來建系110周年與北大宗教學專業招生40周年。接著,洪修平教授結合自身數十載的研究成果,提綱挈領地分享了對儒佛道三教關系研究的五點思考。

                                            首先,關于三教關系何以確立,洪修平教授緊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思考三教交涉的原因。他認為,先秦諸子百家各有特色,但都有共同的文化特質和價值追求,也即始終關注現實的社會和人生,以社會的和諧與人生的幸福為終極目標。佛教進入中國,與百家中脫穎而出的儒道相遇。佛教以超越生死的眼光對人“生從何來,死向何處”以及現實的生老病死等問題作出探索,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儒道對生死問題關注或解決不夠的遺憾。洪修平教授繼而解釋道,“三教”之教并非宗教之教,而是“教化”之教。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三教”的說法,意指輔助王化、教化民眾的社會文化功能。“三教合一”這個說法最遲在明萬歷年間就已出現和使用,指的是三教都基于自己的本位立場融攝另外兩家,經過長期的相互融合,三教共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其次,洪修平教授從時間與空間角度,考察了三教關系的內涵與外延。從縱向時間上看,雖然嚴格意義上的三教關系始于《牟子理惑論》,但從學術研究出發,對三教關系的考察應從先秦的儒道關系入手,因為這是構成佛教傳入之后三教關系的重要基礎,也是理解佛教傳入之后三教關系的重要前提。從橫向時間上來看,三教關系的完整內涵也應包括三教中任何兩家的關系,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互動關系。從空間上看,不僅要關注中國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也要將視野擴大到海外。隨著儒佛道的向外傳播,三教關系也延續至海外。例如日本高僧空海著有三教論衡的著作《三教指歸》(又名《聾瞽指歸》);越南出現的《道教源流》一書(又名《三教管窺錄》或《三教通考》)在梳理三教源流與發展的基礎上,提出“道本一貫”而無所謂三教的觀點。


                                            主講人:洪修平教授
                                            再者,洪修平教授強調了研究三教關系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三教在沖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這構成了漢代以后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的特點及其發展走向。因此,以三教關系為切入點,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與精神。例如,從三教關系切入,澄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以及以人為本的人神關系的宗教精神。佛教強調緣起“無我”,視人生為苦海,但最終卻以“人人皆有佛性”為主流在中土得到廣泛流傳,最為典型的就是突出主體、張揚自我的禪宗。另外,從三教關系切入,也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在佛教不斷“中國化”的同時,中國文化也在“佛教化”,并誕生了宋明儒學與全真道內丹學等基于三教交互融合的思想成就。

                                            第四,洪修平教授從同與異、歷史性與相對性等范疇,多維度地反思了研究三教關系的方法論。他指出,“辨異同”是研究三教關系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三教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質和文化精神,但在分析三教之“異”時,應充分注意“異中之同”,在探討三教之“同”時,也不能忽視“同中之異”。同時,三教的異同本身又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也往往交織在一起,因此也要特別注意三教異同的相對性和歷史性,從而更好地貼近三教及其關系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接著,洪修平教授鼓勵青年學者不要對三教關系研究的浩大工程望而生畏,而應結合自己的學術背景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進路;在對三教關系進行綜合性的整體研究之外,也可以嘗試專題性的個案研究,例如慧遠的佛法名教論、陽明心學與禪學、張伯端的道禪合一等課題。


                                            線上會議室
                                            最后,洪修平教授總結了歷史上三教關系的動態演變,并展望了未來的三教關系研究。在歷史上,三教關系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從早期強調“三教一致”,到唐代的“三教鼎立”“三教融合”,進而發展為入宋以后的“三教合一”,這標志著三教關系隨著社會經濟與政治的需要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儒佛道三教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找到了它們的共同歸宿,也即以儒為主、以佛道為輔的最佳組合形式。隨著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傳入,三教關系發展為五教關系。近現代以來,五教關系日益顯著,不僅體現出多民族、多宗教之間共同的文明追求,也成為嶄新的研究課題。洪修平教授總結道,儒佛道三教由相異沖突乃至相異共存、相融互補的歷史,對我們思考中華文明如何參與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當中具有參考價值,同時也為世界文明對話與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主持人:王頌教授

                                            提問環節
                                            王頌教授首先感謝洪修平教授在本次講座中將多年的研究成果傾囊相授。他指出,三教關系是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探究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消化吸收、創造轉化的密碼。民國時期,在西學的挑戰之下,三教關系一度成為顯學,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中國文化對佛教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作為文化交流借鑒的成功典例,不僅是歷史研究的課題,更具有當下的現實意義。洪修平教授將三教得以融合的原因歸結于“人學”,王頌教授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佛學的中國化正是淡化出世的宗教精神、深化現世的人文精神的過程。王頌教授總結道,洪修平教授不僅結合個人的研究經歷與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同時提綱挈領、高屋建瓴,介紹了許多前沿問題,對青年學者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提問環節中,觀眾熱情高漲,踴躍參與。講座在熱烈的互動中順利結束。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www一区二区三区亚洲